近年来,全球经济和
能源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降速调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等不断给扑朔迷离的
能源安全格局带来新变数。如何看待新格局下的
能源安全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全球
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积极应对
能源安全新挑战。
如何正确看待能源安全问题
沙姆沙德·阿赫塔尔(联合国副秘书长):不要把
能源安全局限在一个狭义的领域,而要广义地看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能源安全政策的目标需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是巴黎协定体现的精神。此外,还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比如把能源、水和食物等资源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胡森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室调研处处长):一直以来,关于
能源安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油气作为容易耗竭的特殊资源,其战略价值大于市场价值。国家之间需要依靠战争等手段才能获取资源的保障。另外一种认为油气属于全球性交易商品,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运行,没有全球的
能源安全就没有一个国家的
能源安全。在能源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下,后面一种观点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能源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盖尔·鲁夫特(全球安全研究所联合所长、美国
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一场前所未有的“石油危机”已经进入倒计时。当前,原油价格走低,导致进入石油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少,项目关闭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石油需求仍在持续上升,虽然不像以前上升得那么快。尽管新能源产业当前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可见的十几、二十年内,新能源还没有办法完全替代石油。因此,受价格影响,现在上游投资减少,未来石油产量肯定会下降,早晚会出现供应危机。这个危机的到来时间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要早。
陈新华(北京国际专家能源俱乐部总裁):2015年,全球油气投资比上年减少了24%,预计今年会进一步减少。已开发的油气田产量会逐年递减。投资匮乏会导致后续产量接替不足,再加上油气田产量的自然递减,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会面临严重的
能源安全考验。
胡森林:中国
能源安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能源消费总量大,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占比过高,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比较大,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还非常有限,能源的消费现状不可持续。二是能源的技术水平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
能源安全保障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要求。三是国内环境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制约,满足低碳发展要求的能源转型有待加快推进。
如何应对能源安全新挑战
沙姆沙德·阿赫塔尔: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及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供给的脆弱性。实现供给源头多样化,可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要制定一个区域性质的保障
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相关的协议、协定、基础设施和机构安排等。通过区域合作来推动解决方案的出台,来加强或者巩固能源互联互通和
能源安全之间的相互不同和相互协调。实现区域能源共享,对于能源的供给国和消费国是互利共赢之举。
韩水(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我们必须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加快推动能源革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能源长远安全。要坚持绿色低碳的战略方向;要稳步推进主体能源更替;要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要积极推进改革,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要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开创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共享新格局;要大力实施能源惠民工程。
陈卫东(东帆石能源咨询董事长):追求全球性的
能源安全,必须得有稳定的能源合作,那么,就得在油气贸易、技术、资金、人力资源这四个方面都有着充分的流动和合作。在这一点上,各国都是刚刚起步。
胡森林:我们应该树立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能源科技安全与能源经济安全的新型的
能源安全观。从单纯的增加供给向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保障来转变,在确保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推动全链条的整体能源系统的优化,加强能源系统的创新,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树立开放的有竞争力的
能源安全的保障体系。
此外,还应该更加关注能效问题。如果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就可以在不增加新的能源供给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说,能效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能源。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应该推动东亚地区天然气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因为东亚地区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有形成一体化天然气市场的潜力。这一地区是未来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自身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充裕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给保障。通过天然气市场的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