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源汇时空耦合系统,是以古山为假想体:古山上存在的物源,即储存石油的容器——砂体的来源,经过风化剥蚀后,会像泥石流一样向下滑落,滑落到盆地前,一部分物源会被某些障碍物截流而沉积下来。找到这些沉积场所,就等于找到了储层的藏身之所。渤海石油研究院供图 本报讯(记者郝艳军通讯员周晓光)8月18日,在美丽的“蓝鲸岛”,渤海石油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对一个新发现的油田进行攻关。该油田古近系中深层石油储量非常可观,储量规模有望堪比一个中型油田。
事实上,中深层正越来越多地成为
渤海油田储量接替的重点领域,并于近十年频频传出发现新油气田的消息,锦州25-1、秦皇岛29-2、秦皇岛35-2、旅大6-2、渤中34-9、曹妃甸6-4等一串“金娃娃”陆续被抱得,新增三级地质储量数亿立方米。
这些在以前看来很难发现、现在却被勘探出来的“新大陆”,无一例外是在渤海海域中深部储层预测的勘探法宝——“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的指导下获取的。他们现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新生界古近系地层进行
古地貌恢复。
新生代是古生代、中生代之后的地质时代,开始于约6500万年前并延续至今,其形成的地层为新生界。在约6500万年前至2350万年前之间形成的地层为古近系。
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点、线、面,在他们脑海中形成的却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那不是被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统治的地球,而是石油前传——新生代前,地球上生物大灭绝;也不是今天所看到的储层厚度为两三千米的古近系的样子,而是剧烈的造山运动带来的沉积地层、沉积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
古地貌恢复,他们希望追本溯源,更清楚地看到今天某些储藏石油的容器——砂体,被地壳这个力工搬运前的“老巢”所在,以及砂体的“搬家”路线和它在搬家过程中遗失的“兄弟姐妹”。找到它们,才能拓展布井范围,让钻井准确地打到更多的储层,进一步圈定大范围石油的藏身之处。这是对“源-汇”时空耦合理论最朴素的理解。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物源(砂体的来源)认识的局限和常规找砂禁区,在很多传统认识上不存在物源区的地区发现了有效物源区,为寻找优质储层奠定了基础。
“以前找油先找砂体,通过地震资料看哪里像砂体就在哪里打井,”渤海石油管理局勘探研究所地层与沉积首席杜晓峰说,“而这个理论不仅是要找砂体,还要找砂体从哪儿来的。如果
古地貌有山有沟,砂体能够顺着这个沟运到湖盆,卸载到有利区带,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找砂体是最好找的,比其他地方找砂体更有利。”
“锦州25-1油田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打过一口井,当时的理论认为,这里没有储层,没有油气发现的可能性。我们按照‘源-汇’思想突破了储层认识禁区,把过去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找到了大油田。”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总师徐长贵说。
锦州20-2北油田通过应用“源-汇”思想成功在深层找到了优质储层,首次突破了辽东湾深层勘探门槛。后来在旅大6-2、垦利10-1、秦皇岛29-2、曹妃甸6-4等构造区,这一创新理论经过不断地应用与完善,最终得到了勘探实践的证实。
过去,储层预测是制约渤海古近系中深部油气勘探的瓶颈,由于缺少优质储层而导致钻探失利比例较高。在“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创新地质认识的指导下,渤海古近系中深部优质富砂储层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至80%。
“随着渤海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中深层将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徐长贵说。“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这一重大地质认识创新理论不仅能够为渤海中深部油气藏勘探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也将会对其他类似盆地和构造区油气勘探提供广泛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