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二厂对杨浅19区H3Ⅲ6层优化面积组合吞吐开发技术后,与上周期相比,周期产油从1372吨上升到2530吨,吨油操作成本从2292元下降至1610元。
“
稠油热采要实现效益开发,工艺技术是根本保障。”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热采室主任吴晓介绍。
采油二厂开发的浅薄层特超
稠油油藏,随着蒸汽吞吐开采的深入,油井间汽窜现象越来越严重,油藏压力大幅度下降,边水侵入日益加剧,严重影响
稠油热采开发效益。技术人员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油藏采收率,优化思路,从“单井治理”向“面积治理”转变,去年,重点开展了面积组合吞吐、转蒸汽驱方式、边水油藏立体抑水等三方面优化攻关, C类井注汽有效率提高6.2个百分点,自然递减控制在18.5%,促进了老油田低成本效益开发。
全方位优化,持续完善面积组合吞吐技术
1月27日,采油二厂组织召开地质工程一体化会议,安排部署下周面积组合吞吐工作,分析、调整、总结已实施组合单元效果。这是该厂每周都要召开的“诸葛”会,技术人员进一步统一思想,优化方案,改善效果。
采油二厂
稠油热采高周期吞吐后,汽窜多向发展,汽窜通道犹如“乱麻”严重,造成蒸汽四处“乱窜”,既浪费蒸汽,又影响开发效果。早在两年前,技术人员就在采出程度较低的区块,开始实施面积组合吞吐开发技术试验,逐渐摸索规律,提高蒸汽热利用率,改善开发效果。
技术人员在弄清
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区域汽窜现状,研究其特征及控制因素,从油藏、工艺、管理全方位优化,提高面积组合吞吐技术治理汽窜效果,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在油藏方面,重点优化注汽组合、注汽注氮参数;在管理方面,重点强化组织运行及跟踪分析,持续完善面积组合吞吐技术并扩大实施规模;在工艺方面,重点优化调剖工艺、加大调剖井数,并在部分井上配套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去年,该厂在14个面积组合吞吐单元配套调剖35井次,单井日产油由1.2吨上升1.6吨。
据了解,该厂去年实施面积组合吞吐技术57井组,覆盖储量161.2万吨,累计产油3.95万吨。
多方面入手,持续优化转蒸汽驱技术试验
井楼一区楼126井区采出程度高达45%,汽窜严重,区域地层亏10万方左右,常规单元组合注汽排水期长,日产油水平低、油汽比低。去年10月在该区域探索实施了耦合蒸汽驱试验,阶段累计产油499.3吨,井组日产油8.6吨,预计峰值日产油可达到15吨,较正常吞吐单井日产油增加0.5吨,油汽比增加0.03。
据悉,目前采油二厂
稠油热采主力层采出程度平均21.7%,部分主体区高达35%以上。受汽窜严重、压力保持水平低、采出程度高影响,吞吐效果效益逐渐变差,而高周期吞吐后转蒸汽驱窜流严重,油井见效率低,未取得较大突破,井口油汽比仅0.16。
为进一步动用井间剩余油,探索现阶段转方式开发的有效途径,技术人员拓宽思路,多方入手,借鉴常采耦合注水机理,开展了耦合蒸汽驱及多段塞氮气辅助点状蒸汽驱两项试验。通过在蒸汽驱前对采油井全部提前焖井或者优势方向采油井提前注氮焖井两种方法,均衡压力场,降低蒸汽无效循环,提高油井见效率的目的。
去年四季度,该厂在楼2833、楼2815、楼955、楼6202等四个井组优化配套蒸汽驱技术试验,从目前效果看,采油井均见反应,蒸汽波及范围得到有效扩大。
上中下联手,优化边水油藏立体抑水技术
井楼油田一区东南部楼2213井区边水淹严重,去年6月应用边水油藏立体抑水技术,通过低部位注浮渣挡水、二线井注氮气抑水、三线井面积组合吞吐增能的方式,对该井组注浮渣4井次,注汽注氮9井次,累计注汽3854吨,注氮22.1万标准立方米,阶段产油1232吨,井组日产油15.7吨,油汽比0.32。
由于边水油藏多轮次治理后,边水能量加剧,依靠单一注采参数调整的手段抑水效果变差。技术人员根据油井构造位置及边水能量不同,“上中下”联手,研究形成了立体抑水技术,对高部位强注强采,中部位调剖挡水、弱注弱采,低部位限注强采,从而控制边水指进速度,实现边水油藏控水稳产提效开发。
去年在边水油藏井网完善区域实施立体抑水技术3个井区37井次,阶段产油4444.1吨,单井日产油由1.1吨提高至1.4吨,油汽比由0.28提高至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