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这台小电脑,它可是能自行设计
钻头的。”8月1日,
川庆钻探钻采院取心中心
钻头厂,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玻璃窗隔间内,
钻头研发中心副主任姚建林博士紧盯电脑屏幕,屏幕上系统正在优选参数,一支
钻头3D设计图逐渐成形。
没错,这不是变魔术,电脑可以自行设计一支
钻头出来。
川庆钻探独有的以大数据、工业4.0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个性化
钻头快速研制模式,集成了自动化设计与数字仿真系统、3D打印、智能自动化加工和数字化质量管理控制技术,重塑了
钻头研制产业,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从制造到“智造” 变革开花结果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
钻头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油气钻井领域, PDC
钻头已经成为主流选择,占到
钻头使用总数的70%。过去的PDC
钻头仅提供固定的几种型号供用户选择,目前已经实现根据目标地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钻井速度。
一个人的智慧程度是由大脑决定,个性化
钻头快速研制模式也拥有一颗特殊的大脑,那就是
川庆钻探的工程技术一体化信息系统,这套中国石油首个投入使用的工程技术一体化平台,依靠全面和完整的录、测井资料,可实时分析与优选出所钻区块现场综合指标。良好的
钻头信息刀翼、切削齿大小、冠部类型和
钻头型号等,能够为个性化
钻头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基于大数据库获取的信息和现场反馈信息,自主开发集地层特性量化PDC
钻头设计参数分析、快速三维设计、仿真分析和经济性评价于一体的PDC
钻头设计系统,快速设计出适应地层的个性化PDC
钻头数字化三维模型。
从30天到3天 提速服务现场
数据本质是计算机编码,但在姚建林团队的努力下,它们不仅会说话,而且会设计
钻头。记者在
钻头厂看到,技术人员将一个区块的数据作了分类和挑选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个最适应区块地质特点的
钻头模型,技术人员只需要做精细调整,就可以完成
钻头的设计。
原来,传统PDC
钻头需要人工刻模,普通
钻头刻模需要一个人2天至3天时间,而复杂一点
钻头则需要6天至7天才能刻好。不仅如此,人为因素影响
钻头精度不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支孕镶
钻头有200至300个切削元件,孕镶这一类极难的
钻头,我们目前还没办法人工刻模。”铣工冯朝斌直言,结构越复杂,刻模难度越大,精度越低,预期效果越难以达到。
现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存在了,而且刻模铣工这个岗位也没有了,从此两位曾经被
钻头模具深深困扰的人,摇身一变成为模具制作人员。“如今,我们依托最先进的3D打印机,不管多复杂的模具,都能动动鼠标就能完成。”
钻头厂工程师刘彬告诉记者。
“原先一支
钻头从收集信息到最终达到井场,可能需要长达30天时间,目前,一般情况下3天至5天,一支
钻头就能用于现场生产。”付晓平直言科技为
钻头设计制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黄牛到骡子 创新引领未来
“
钻头作为钻井作业中最重要的工具,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到钻井作业的质量、成本和效率。”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杨丽称。
PDC
钻头、井下马达、随钻测试以及计算机在钻井上的应用并称为80年代四大钻井技术 ,PDC
钻头的问世是80年代石油工业的一项突出成就,曾为石油钻井工程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一位在现场干了30年的钻井队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牙轮
钻头是老黄牛,慢是慢,稳定;PDC是骡子,对脾气就干得快,要么就死慢。
要想摸准脾气,就要找对个性,这也是
钻头个性化定制的原因。油气勘探极其复杂,地下情况千差万别,同井场相邻井地质区别都非常大。找准地层特点,针对性的开发相对应的
钻头,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性化定制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现场应用的数据最有说服力。2014年1月,塔里木四勘80007钻井队施工的克深504井,三开使用钻采院取心中心定制PDC
钻头,进尺1257.5米,纯钻534.47小时,机械钻速2.35米/小时。同比克深501井和大北304井,一支PDC
钻头的进尺量相当于其他公司未定制
钻头的5支的进尺量,且机械钻速也高于其他
钻头平均钻速。
关于现在,钻采院取心中心已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在影响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关于未来,他们已经着手研究基于互联网、手机APP技术,实时跟踪PDC
钻头设计、生产和应用状态。不远的将来,钻井队工程师在一线就可以通过手机下订单,前方后方真的就只隔了一个屏幕。创新的力量,将注定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