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原油消费大国中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国际油价大跌;而国内煤矿生产和运输受阻,煤炭资源进一步紧张,煤价涨幅扩大。一涨和一跌之间,预示着今年国内
石油化工和
煤化工既有的竞争均势将打破,国内能源化工市场可能出现急剧的分化与重构。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的疫情更加加剧了原油消费下滑的担忧。自1月份美伊对峙局势紧张、美国WTI油价迅速上冲65美元/桶一线以来,一个月间国际油价大跌近25%,即便在日前OPEC+放出明确减产信号后,油价依然颓势难改,油价进入技术性熊市已经明确无疑。 2月10日,国际油价继续下跌,美国3月交货的WTI原油期货价格报49.57美元/桶,较前一日跌幅1.49%,正式跌破50美元/桶大关。
在海运方面,受疫情影响,国际贸易降温、BDI海运指数下跌,原油海运费也有一定程度下滑。
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海运价格下滑,今年国际国内
石油化工产业的价格体系可能明显重构,更低的成本在短期内冲击和考验石化企业库存与市场风险防控体系的同时,从稍长时期看则将显著提升石化产业链的竞争力,从价格说了算的市场比拼中切分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国化工市场具有独特性,独特性在于油头化工和煤头化工的“双头”分布。在国际油价大跌的同时,我们看到国内煤炭市场确实另一番情景。受疫情影响,国内煤矿复工和开工率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产地供应严重受限,港口资源紧张,市场煤炭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而供暖季的电煤等刚性需求强烈,供需失衡必然推升煤价。近期,国内煤价连续小幅攀升,如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公布的消息,中国神华已经把2月份5500大卡的煤炭基准单价提高了7元,至562元/吨;5000大卡的煤炭单价上涨8元,至502元/吨。市场人士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国内煤炭供应紧张缓解之前,煤价仍以高位坚挺为主。
上升的煤价对国内煤矿企业而言自然是利好,但对
煤化工而言则可能是火上浇油。国内
煤化工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新生产业力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煤化工所具有的原料自主优势和价格优势。依托煤矿就近建设坑口型工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
煤化工路线可以取得比国内同类型进口油气原料型石化企业更大的竞争力和价格优势。比如,同样是生产聚烯烃,国内煤头工厂的生产成本要比沿海炼化企业低约1000元/吨,乙二醇生产成本也要低约500元/吨。这是支撑中国
煤化工在国内外市场夹缝中突围成长起来的最重要基本面。
但在当前国际油价跌、国内煤价涨的新形势下,
煤化工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可能迅速将土崩瓦解,竞争的均势一旦被打破,今年国内能源化工市场可能出现急剧的分化和重构。当前可以预计的是,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内,国内能源化工市场整体可能出现萎缩,而在整体萎缩的市场蛋糕之内,
石油化工将凭借成本优势切分到更大的一块,对国内
煤化工带来不可小觑的挤出和替代效应。
中国的
煤化工产业,百转千回,从夹缝中发展到现在,实属不易。这一次,在突如其来的疫灾面前,管理部门提前谋划,加快煤矿的复工复产,优先保障煤炭物资的运输保供,灵活扩大海外煤炭的进口力度,平抑国内暂时失灵的煤炭供需市场,对于中国
煤化工产业能否平稳度过这个非常之年,可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