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证书编号:0011 姓名:高德利
性别:男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出生:1958年生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位:博士生导师
单位:
电话:[登录后查看]
手机:[登录后查看]
邮箱:[登录后查看]
|
|
研究领域 |
学术兼职 |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起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起担任油气钻采输送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受聘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客座院士。
|
工作与成果 |
高德利,男,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1958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1月大学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硕士学位(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被晋升为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副教授,年底当选钻井研究所长,1993年被晋升为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授,系主任。1995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Texas 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1996赴莫斯科古勃金油气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5赴英国BGS各向异性研究室高级研究学者。 2005年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2006年任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任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油气钻探方向带头人。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油气井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井下力学/信息与控制工程”为主攻方向,迄今已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20余项,在油气井管柱力学与工程(BHA分析方法、井下管柱屈曲理论、高温高压效应与控制、井下摩阻/扭矩预测、复合套管柱优化设计理论和技术等)、井眼轨迹控制理论和技术(包括定向控制及高效防斜)及实钻地层可钻性及其各向异性的评估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奖励8项,并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及出版《井眼轨迹控制》等专著3本,主编《地下钻掘采工程不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等论文集5部。负责国家“211工程”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的重点建设,并以优异成绩使该学科点被评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先后荣获首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并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1994年度)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度)的资助。199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5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确定了控制钻进方向的特征物理量和本构关系,发现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可产生12种不同规律的井斜效应,并提出定量评估新方法;建立了井下导向钻具组合三维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揭示了可控参量的作用规律及钻头匹配机理,发明了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创新发展了定向钻井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大位移钻井延伸极限的理论概念和预测模型,实现了工程风险设计控制的技术突破。揭示了复杂工况井筒完整性的退化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复合管柱建井模式与设计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在陆上和海上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及省部级科技奖11次,获首届孙越崎能源大奖。 |
关于【高德利】的信息 |
|
排名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1 |
黄维和 |
男 |
教授级高工 |
2 |
高雄厚 |
男 |
教授级高工 |
3 |
熊春明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4 |
张义杰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5 |
廖广志 |
男 |
教授 |
6 |
张义军 |
男 |
农艺师 |
7 |
李阳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8 |
罗健辉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9 |
付兴国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10 |
王德民 |
男 |
高级工程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