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首页
资讯 电商 产品 供求 市场 专家库 专题 人物 理事会
招标 文库 媒体 通讯录 推荐 联盟 视频 会展 图片
会员
合作机遇 政策动态 人事变动 科技动态 勘探·开发 炼油·化工 油品·销售 天然气·管道储运 物资·装备
工程·建设 非常规资源 替代能源 质量·安全 节能·环保 会员资讯 综合市场快报 液化石油气市场 原油市场动态
汽柴油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库 ->> “双碳”目标下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何去何从?罗艳托 丁少恒 仇 玄 邢治河
“双碳”目标下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何去何从?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    文字:【 】    我要投稿
   “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内车用动力加速向电动化转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汽柴油将逐渐被电动力取代,尤其是车用汽油。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下,预计国内汽油需求在2026年达峰,2045年需求量减半,2045年至2060年汽油需求逐步消失。汽油需求量逐渐收缩,汽油调和组分需求总量也随之受限,随着汽油质量升级,调油组分类型也逐渐受限,影响调油方向LPG(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未来LPG深加工企业应该从调油方向向化工方向转变,产业链从烯烃深加工向烷烃深加工延伸,追求依靠技术进步并探索生产高端产品替代部分进口产品,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内车用动力结构加速变化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仍在增加,但碳减排目标时间紧迫,远短于发达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较大挑战。

   国内碳减排路径是抓好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及新能源汽车推广。电力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交通运输用能清洁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国家和地方配套政策支持下,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基本完成了从政策性推动向市场化推动的转变,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27.9万辆和319.4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117.2%和115.5%,销量渗透率22.1%,预计全年销量在600万辆左右。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2026年之后汽油需求将逐渐萎缩,炼厂逐渐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汽油调和组分需求总量也随之受限。

   汽油质量逐渐升级,调油组分类型也随之受限。近年来,我国汽油质量升级逐步推进,一般来说质量升级有以下实现路径:一是调节调和组分油的性质,通过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二是调整调和组分油的结构,增加烷基化、异构化等优质调和组分;三是优化加工原料构成,优化加工流程等。所以,芳构化、醚化等调和组分将逐渐受限。

   LPG作为燃料和原料的需求结构逐渐分化

   LPG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料、车用动力燃料、调油原料、化工原料等。近年来,LPG燃料的消费占比逐渐萎缩,列入化工原料的占比快速提高。

   同时,国内市场LPG需求自2012年以来快速攀升,产量平稳增长,供需缺口剪刀差越来越大,近几年对外依存度保持在30%以上。国内LPG市场消费量2021年达到7054万吨,比上年增速达11.6%。伴随着需求的增长和炼厂调节生产柴汽比的影响,国内LPG产量不断增长,2021年产量达到4704万吨,比上年增长5.8%。

   国内LPG市场预测

   国内产量将继续小幅增长。随着国内“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新增炼化项目和煤化工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内炼厂随市场需求下调生产柴汽比,国产LPG资源将进一步增长,但炼化一体化企业多自产自用,商品量不会有明显增加。

   需求仍有增长空间,缺口量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结构向化工深加工方向转变趋势明显,规划和即将投产的化工深加工项目将进一步拉动LPG需求增长。调油方向的烯烃深加工短期仍有机会长期逐渐分化。

   (1)烷基化前景看好

   技术上离子液法和间接法原料选择更广泛、不必须使用醚后碳四,且离子液法是绿色环保新技术,未来竞争力较强。国内烷基化产能增长较快,未来仍有一定发展空间。随着国六汽油标准的颁布实施,国内对烷基化调和组分需求量不断增长。烷基化装置在国企和民企中都备受青睐,推动国内烷基化产能在2018年至2021年爆发式增长,2021年达到2652万吨,仅次于美国,产能区域分布相对均匀;国内烷基化油调和占比还比较低,相对于美国,未来国内烷基化路线仍然有一定发展空间。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由于与醚化存在原料竞争,近年来产能利用率在50%上下震荡。2022年上半年烷基化生产企业处于盈利状态,6月烷基化装置利润保持在500元/吨左右。

   (2)醚化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醚化装置产能增长明显放缓。经历了2012年至2017年快速增长以后MTBE(甲基叔丁基醚)产能增幅明显放缓,2020年国内产能已经超过2300万吨/年。醚化装置产能分布不均。山东地炼MTBE产能占比近1/2,主营单位MTBE产能占比不足1/4,个别主营炼厂MTBE已经开始停用。国内醚化装置开工率保持在60%左右,但主营单位产量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基本自产自用,少量外销,汽油生产过程MTBE添加比例一直较低,甚至低于2%。

   未来MTBE调油前景不容乐观,一是汽油需求逐步收缩;二是MTBE不是优质的调和组分,氧含量高,与甲醇/乙醇汽油冲突,汽油中的MTBE含量超过7%,汽车排放氮氧化物会明显增加。所以,随着国六汽油标准的实施,大企业更多采用加氢或烷基化组分来改善汽油品质。企业生产盈利情况也稍弱于烷基化装置,2022年6月MTBE传统工艺、异构工艺生产利润分别在450元/吨和250元/吨左右。

   (3)芳构化前景堪忧,异构化发展空间有限

   2010年前后碳四深加工中芳构化发展迅速,国内也一度出现大量进口芳烃用于调油的现象。近年来,对混芳征收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混芳调油。2012年开始对国产混芳征收消费税,芳构化发展速度受到影响;2021年6月12日开始对进口环节征收消费税。加之,国内逐渐规范市场秩序,通过查无票油、走私油、非标调和油等有力措施促进市场平竞争。此外,随着汽油质量标准升级,对芳烃含量和苯含量要求愈加严格,芳构化组分调油后市机会不大。

   异构化包括烷烃异构化和烯烃异构化。烷烃异构化主要是正丁烷异构化生产异丁烷,再进行烷基化,用于调和汽油;烯烃异构化主要是正丁烯异构化生产异丁烯,下游再进一步深加工利用。异构化组分油不是调油主流,未来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LPG深加工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方向

   从调油方向逐渐向化工方向转变。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十四五”迎来增长“平台期”已成业内共识,2026年前后汽油需求见顶。但是,化工品需求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将迎来一轮较长的“景气发展周期”。

   产业链从烯烃深加工向烷烃深加工延伸。醚化、芳构化等烯烃深加工企业要转型、产业链要延伸和差异化,把碳三、碳四的附加值发挥到最大,烷烃深加工将成为LPG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丙烷脱氢制丙烯(PDH)及聚丙烯、丙烯腈、丙烯酸、苯酚、丙酮、环氧丙烷,以及下游精细化工品等;异丁烷脱氢生产异丁烯、高纯异丁烯、MTBE等。

   追求通过技术进步探索生产高端产品替代部分进口产品,实现企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国内化工市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高端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逐渐替代进口产品,提高高端化工产品的自给率。比如,在自给率较低的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上进一步突破。(作者 罗艳托 丁少恒 仇 玄 邢治河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声明
①本网刊载的所有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若本网转载相关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立即处理。
③本网登载此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相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2年第9期 作者:罗艳托 丁少恒 仇 玄 邢治河 时间:2022年9月14日 浏览1285次
 精彩导读
 “双碳”目标下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何去何从? 2022年9月14日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契合“双碳”目标要求 2022年4月20日
 顶层设计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磅利好 2022年4月20日
 鼓励探索多种技术路线 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6日
 杨为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孙焕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以解决核心问题为导向推动油气勘探新突破 2021年6月21日
 加强基础研究 努力实现复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自主创新 2021年6月18日
 打造低成本技术优势 加快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突破 2021年6月15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2021年5月8日
 吴凯丰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21年12月30日
 刘中民荣获首届京博科技卓越奖 2021年1月13日
 李国辉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21年1月13日
 膜工业:为众多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2021年1月6日
 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互促 2020年5月28日
   最新加入专家  
姓名 性别 职称
姜松奕 高工
白江坤 高级工程师
李小兵 工程师
王小斌 高级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刘宏宇 高级工程师
罗克钦 高级工程师
马玉山 高级工程师
王学朋 正高级工程师
陈炳琳 高级工程师
张维 工程师
   专家人气排行榜  
排名 姓名 性别 职称
1 黄维和 教授级高工
2 熊春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高雄厚 教授级高工
4 张义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 张义军 农艺师
6 李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7 罗健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8 廖广志 教授
9 王德民 高级工程师
10 王璞珺 教授
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招聘人才  |  法律声明  |  付款办法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石油化工产业协作联盟网 COPYRIGHT @ 2016-2024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666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信息资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京ICP备160066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