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首页
资讯 电商 产品 供求 市场 专家库 专题 人物 理事会
招标 文库 媒体 通讯录 推荐 联盟 视频 会展 图片
会员
合作机遇 政策动态 人事变动 科技动态 勘探·开发 炼油·化工 油品·销售 天然气·管道储运 物资·装备
工程·建设 非常规资源 替代能源 质量·安全 节能·环保 会员资讯 综合市场快报 液化石油气市场 原油市场动态
汽柴油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库 ->>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刘中民
绘制好能源发展路线图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    文字:【 】    我要投稿
    关键词:碳达峰    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技创新能够提供哪些支撑?就此话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刘中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方式,适应能源低碳化的国际大趋势。这既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人类历史上,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直是交互进行的。能源利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占比大于80%,加上能源的基础地位和广泛辐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时也要求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我们现在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关口,“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负起责任。如果“碳达峰”“碳中和”做不明白,能源革命做不明白,工业升级做不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记者:您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刘中民:“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及自然吸收等,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

  当然,不能把二氧化碳“妖魔化”,毕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现阶段,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相对理想的方式。“碳中和”不是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一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边促进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量抵消排放量,达到平衡。

  记者:我国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能源革命看,主要难在哪?

  刘中民: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必须重构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任务异常艰巨。现在如果不打好基础,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会很困难。

  从能源领域看,最大的难关是我国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煤,多用于发电且利用率较低,是主要排放来源,新技术突破比较困难;油,资源短缺,油品质量不高;气,资源不足,只能优先保障民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形式与化石资源差别巨大,可再生电力难以并网;核电,局部电力过剩,热利用效率低。各能源系统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还缺乏链接各能源分系统形成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关键技术。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当然,化石资源和能源短期内不可能被完全替代,还需要通过技术变革等方式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

  记者:科技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中民: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上依赖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我国前期在各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多行业低碳化转型。比如煤炭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这些都与“碳中和”有关系。

  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技术体系仍有很大困难。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因此,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间,必将带来巨大的发展驱动力和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记者:对于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您有什么建议?

  刘中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核心技术突破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制定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既要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又要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二要跨领域联合攻关,推进多能融合技术体系突破。当前亟需跨领域系统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研发任务,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形成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我国能源应用场景复杂,无法用一套通用的模式解决全国“碳中和”面临的所有问题。建议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与碳减排工作,选取典型区域、针对典型问题推进跨领域集成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

  四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及资本的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以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资本等要素深度参与,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声明
①本网刊载的所有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若本网转载相关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立即处理。
③本网登载此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相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佘惠敏 时间:2021年5月8日 浏览1471次
 精彩导读
 “双碳”目标下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何去何从? 2022年9月14日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契合“双碳”目标要求 2022年4月20日
 顶层设计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磅利好 2022年4月20日
 鼓励探索多种技术路线 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6日
 杨为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孙焕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以解决核心问题为导向推动油气勘探新突破 2021年6月21日
 加强基础研究 努力实现复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自主创新 2021年6月18日
 打造低成本技术优势 加快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突破 2021年6月15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2021年5月8日
 吴凯丰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21年12月30日
 刘中民荣获首届京博科技卓越奖 2021年1月13日
 李国辉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21年1月13日
 膜工业:为众多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2021年1月6日
 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互促 2020年5月28日
   最新加入专家  
姓名 性别 职称
姜松奕 高工
白江坤 高级工程师
李小兵 工程师
王小斌 高级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刘宏宇 高级工程师
罗克钦 高级工程师
马玉山 高级工程师
王学朋 正高级工程师
陈炳琳 高级工程师
张维 工程师
   专家人气排行榜  
排名 姓名 性别 职称
1 黄维和 教授级高工
2 熊春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高雄厚 教授级高工
4 张义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 张义军 农艺师
6 李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7 罗健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8 廖广志 教授
9 王德民 高级工程师
10 王璞珺 教授
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招聘人才  |  法律声明  |  付款办法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石油化工产业协作联盟网 COPYRIGHT @ 2016-2024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666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信息资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京ICP备160066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