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首页
资讯 电商 产品 供求 市场 专家库 专题 人物 理事会
招标 文库 媒体 通讯录 推荐 联盟 视频 会展 图片
会员
合作机遇 政策动态 人事变动 科技动态 勘探·开发 炼油·化工 油品·销售 天然气·管道储运 物资·装备
工程·建设 非常规资源 替代能源 质量·安全 节能·环保 会员资讯 综合市场快报 液化石油气市场 原油市场动态
汽柴油市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库 ->> 能源转型的变与不变严晋跃
能源转型的变与不变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    文字:【 】    我要投稿
    关键词:能源转型    可再生能源    能量资源    
    从世界范围来看,10年来能源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下,新一轮能源转型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本刊日前采访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严晋跃,他认为,能源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创新,诸如智能化数字化控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非常重要,但能源系统的自身特性决定了能源转型不是其他技术可以解决的,需要能源自身迎接挑战,需要与工程界、商界、政府决策者携手,不断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致力于降低能源系统软硬成本。

  可再生能源崛起

  《能源评论》:从能量资源角度来看,这一轮正在发生的能源转型,与之前的煤炭革命、石油革命似乎不同。在您看来,本轮能源转型有哪些突出特征?

  严晋跃:正在进行中的本次能源转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驱动的能源变革,对能源的使用不仅仅要求其方便可靠,而且需要清洁低碳。主要特征是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和对能源系统的滲透,由此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灵活性”需求。

  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说明这个变化的趋势:2010年前后,我作为主编,邀请全世界400多名优秀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编撰了A4版面、4000余页的大型工具书《HandbookofCleanEnergySystems(洁净能源系统手册)》(6卷),历时五年,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最终六个分卷手册的名称分别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转换技术》、《减排技术》、《智慧能源(5.440,0.00,0.00%)利用》、《储能》和《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全书的编撰过程中,有两个变化:一是《可再生能源》分卷起初叫《替代能源》,二是《储能》这一分卷刚开始是没有的,是后来专门增加的。

  这本书在2010~2015年编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其实恰恰折射出了能源转型变革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崛起,由原来的“替代”能源成为主流能源;另一个是由此带来的能源动态供需变化需要新的手段进行平衡,储存技术需求进一步提升。

  从近几年能源装机的情况来看,2013年全球新增加的装机容量中,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过了化石能源。以美国为例,2017年美国净增加的装机容量中,94%来自可再生能源,仅有6%来自其他传统化石能源。这个数字可能出乎人们想象,尽管特朗普一直讲要把煤炭拉回来,但能源投资市场的变化表明了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

  《能源评论》: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也有人表示,短时间内还很难革掉传统能源的命。您怎么看待未来能源系统中传统能源的地位?

  严晋跃:能源的选择不是简单的谁革谁的命的“你死我活”的问题,而是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大目标下,去探求如何实现能源为人类提供便利清洁和可靠的服务。清洁能源也包括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我们是在清洁的约束边界条件下,寻求能源系统的最佳解决方案。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下,这个“最佳解决方案”可能不同。但随着可再生技术创新和成本的快速下降,“最佳解决方案”在不断朝着可再生能源倾斜,这是我们可以目睹而且不断加速的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catchthewave(乘风破浪)而不是againstthewave(逆流而上)参与到寻求清洁能源系统的“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能源评论》:可再生能源除了经济性,还有间歇性问题,由此对整个能源系统保持供需平衡带来了技术挑战,您怎么看?

  严晋跃: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在近10年得到了长足进步,已经进入可以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时代。新能源成本的下降经历了类似于芯片领域摩尔定律的发展现象:每两三年价格会减少一半。基本上LED、光伏、风能等产业都是这样发展的。储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按照同样趋势发展,未来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技术空间。

  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方位的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就对系统灵活性提出了要求,未来能源系统里除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还要增加灵活性和经济性等维度的要求。技术上需要在(资)源-(负)荷-储(存)-用(户)每个环节及其整体集成优化创新。诸如智能微网、分布式能源、虚体电厂、虚拟储能、用户端响应等等。能源体制上需去中心化的非垄断化变革和能源市场的进一步自由化。把“灵活性”纳入未来能源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亦非常重要。

  系统优化不唯数字论

  《能源评论》: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在装机量增加的同时,应用成本和价格是否也在快速下降?

  严晋跃:是的。这与另外一个趋势密切关联——能源供给从原来的中心供能方式逐渐向分布式方式转变。

  最近我们把全国344个城市按照太阳能光照资源和光伏发电经济性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如果是自发自用,按照终端用户自发自用情形,仅以现有光伏发电的成本来计算,就可以做到光伏发电无补贴应用,当然,需要在系统和市场上能够保障不弃光。我们会后续发表这一研究成果,与同仁分享。

  《能源评论》:那是否意味着,当下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完全可以靠技术进步就能实现?

  严晋跃:不能这样看。能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技术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问题。我们发现,虽然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硬成本在快速下降,但软成本的下降并不明显,导致目前软成本占到整个项目成本的比例反而在增加。以美国为例,其每季度公布的光伏发电项目成本情况显示,硬成本大幅下降,每2?3年减少一半,但软成本在8年之内,占到项目总成本的比例逐渐从30%?40%升至60%?70%。这可能是未来能源系统发展比较大的障碍。

  在商业模式上,与硬成本相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与软成本相关的律师、投资人、许可审批人等完全不同: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是希望把产品做得更便宜,从商业角度是希望把产品卖得更贵。这或许是软成本不降的原因之一。未来即使工程师、科学家努力把项目硬成本再减少一半,也只是30%?40%的一半。如果另外60%?70%的软成本不对应降低,不去从整体商业模式进行系统创新,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十分有限。如何减少软成本并没有被人们重视起来,是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实施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能源资源及使用特点,要量体裁衣。以马尔代夫的孤岛能源系统为例,当地政府希望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资源,但我们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比例在50%左右,企业可以很好盈利;进一步增加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八九十的时候,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要增加额外的成本;但如果要求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成本会大幅增加。因此,我们的结论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尤其储能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90%要远比100%好。能源系统的优化不是简单的数字指标的实现。

  不是简单的“互联网+”

  《能源评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未来能源系统,要如何面对电源与负荷的双重不确定性,“互联网+”理念和技术会有何帮助?

  严晋跃:变化的能源与变化的负荷将是未来能源系统要面对的新常态。这需要技术、政策和商业模式创新,也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有一种观点,将ICT(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架构和方法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但在我看来,简单地用“互联网+”解决不了能源系统的问题。原因在于,能源和信息的物理特性不同,信息的融合、交换会增加新的信息,是一个增加价值的“负熵”过程。而能源则不同,能源的转换,传输及储存都会伴随不可逆的损失,是一个价值贬低“增熵”的过程,这是由能源转换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人们用手机担心的是能源问题,而不是信息问题,你每天回家要充电,或者随身携带充电器、充电宝,但是你不会每天晚上把信息、照片备份出去。原因就在于,能源储存和信息储存的成本不同,信息储存非常便宜。一旦能源储存也能够像信息储存一样低廉,整个产业形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源系统和互联网的结合非常重要,互联网可以为能源系统提供新的信息手段,但不是简单地按照互联网的架构去设置能源系统,能源系统需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系统构建和创新。

  《能源评论》:也有人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基础设施。那么,从资源型的能源模式转到系统集成型的模式,会对产业生态带来哪些冲击,系统将如何演进?

  严晋跃:从资源角度来说,未来能源系统会从资源型向集成化、智能化转变。从消费层面来看,未来能源系统把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产销一体(prosumer),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环节——产销者。比如原来的能源消费者,如果在屋顶加上光伏,不仅可以满足自我使用,同时也可以发电上网,就变成一个销售者。这样的变化会引发商业模式的改变。消费者在能源系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也是一个参与者,这样在能源系统就会产生双向互动的现象。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综合能源系统如何与储能发生关联,当能量无法储存或者储存成本很高的时候,能不能转换成其他物质方式?氢能可以作为一种储能的介质与未来能源系统结合在一起,此外,电动汽车作为潜在的移动储能单元和新的系统,也提供了的新的创新机会。

  最后我需要再强调一点,如前所述,未来能源系统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是一个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寻求最适宜当地人的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我称之为能源系统“时间-空间-人”的3D协同。分布式和本地化尤为重要,“量体裁衣”(tailor-madeinnovation)”才是正确的选择。(作者:王伟)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战略)协作联盟网声明
①本网刊载的所有内容,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若本网转载相关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立即处理。
③本网登载此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相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分享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来源:能源评论 时间:2019年4月15日 浏览1126次
 精彩导读
 “双碳”目标下液化石油气深加工企业何去何从? 2022年9月14日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契合“双碳”目标要求 2022年4月20日
 顶层设计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磅利好 2022年4月20日
 鼓励探索多种技术路线 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6日
 杨为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孙焕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1月18日
 以解决核心问题为导向推动油气勘探新突破 2021年6月21日
 加强基础研究 努力实现复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自主创新 2021年6月18日
 打造低成本技术优势 加快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突破 2021年6月15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2021年5月8日
 吴凯丰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21年12月30日
 刘中民荣获首届京博科技卓越奖 2021年1月13日
 李国辉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21年1月13日
 膜工业:为众多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2021年1月6日
 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互促 2020年5月28日
   最新加入专家  
姓名 性别 职称
邱东明 正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
余洋 高级工程师
王勃 高级工程师
姜松奕 高工
白江坤 高级工程师
李小兵 工程师
王小斌 高级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刘宏宇 高级工程师
罗克钦 高级工程师
马玉山 高级工程师
   专家人气排行榜  
排名 姓名 性别 职称
1 黄维和 教授级高工
2 高雄厚 教授级高工
3 熊春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 张义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 廖广志 教授
6 张义军 农艺师
7 李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8 罗健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9 付兴国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0 王德民 高级工程师
关于我们  |  理事会章程  |  商务合作  |  会员服务  |  招聘人才  |  法律声明  |  付款办法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石油化工产业协作联盟网 COPYRIGHT @ 2016-2024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666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信息资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京ICP备16006669号-1